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


九孔阿公

會稱其為「九孔阿公」,仿如見到電視演員-九孔般的親切,沒甚麼嘲笑之意。
「九孔阿公」姓黃,是本淵寮土生土長的一大姓氏。會前去拜訪,是因聽聞當地人介紹,說他們家經營的米粉湯,是本淵寮庄裡最早期的道地小吃。卻因孩子皆已成家立業,而進駐本淵寮的商家亦愈來愈多,生意大不如往昔,於是,在兩年前就已不再經營了。

一直見不到想採訪的對象,卻在路邊被在屋前牆角一字排開的大灶給吸引住。入內,見阿嬤獨自一人,正一邊撥著蒜頭(據說是幫在台南市開牛肉刷刷鍋的兒子撥的),一邊看民視的節目。

經由阿嬤的解說下,發現先人的智慧實在不可小觑。阿嬤說:「早年爐灶尚未改用瓦斯之前,只要在大灶旁的小小生火口,放進一大捧的米糠,點燃後隨著煙囪的流向,灶上的三口大鼎很快就會被加熱。因為米糠易燃,所以做一天的生意,大概需使用約兩布袋的米糠。」突然,想起先前被訪的對象,提及其母親早年曾在廟前的市場邊賣米以及米糠,銷路非常好。當時心中還納悶,為何養豬要用到這麼大量的米糠,原來大部分都賣去當燃料燒了。
22歲那年遠從善化嫁到本淵寮的洪阿媽,和樂觀、健談的黃阿公夫妻兩人,自早年一碗3元的米粉湯小吃生意賣到兩年前的50元一碗,這期間,不但拉拔大了二男一女,甚至到有能力購屋置產,而成了今日的包租公,一定有其一段辛酸的歲月。

果然,當問到:「當年怎會想到要在外食人口稀少的本淵寮庄內做小吃生意呢?」時,洪阿嬤嘆氣道:「就為了過生活啊!」黃阿公說,在50年前,自母親的手中接過400元的創業基金開始,就展開了他忙碌的人生。

每天一早7點多,開始準備營業,直賣到凌晨3點多,因當年在廟口聚賭的人多,所以經常到三更半夜都還會有人上門光顧生意。忙碌了大半輩子,黃阿公最大的成就感應是,靠自己胼手胝足打拼下,才有的屬於自己甚至可租人的幾間房子。不過卻也因名下登記有房子,讓其雖擁有榮民的身分,卻無法領取每月的榮民補助款,表面上看來似有點可惜,但又何嘗不是種福氣呢。

聽見豁達的黃阿公擁有榮民身分倒是有些讓我吃驚,因在印象中,老榮民不是都說國語的嗎?但黃阿公可是一口流利台語的本淵寮在地人呀!熱情的黃阿公為了證明他沒亂說話,趕忙找出他的榮譽國民證,和一張被放在牆角蒙塵多年,卻一直捨不得丟棄的榮譽狀。

原來,約在22歲時,黃阿公跟村莊裡的七名壯丁,被徵召去外島服兵役,當年由安南區前去的計有152人。在快退伍的前一年,遇上了金門823砲戰,一起前去的七人中有兩人陣亡了。阿公是個幸運兒,卻也幸運得莫名其妙。在由外島回台灣的前一晚,半夜被長官召喚去,考試問他:「知不知道823炮戰是怎麼勝利的?」阿公完全摸不著頭緒,又因看不懂中文字,無法照本宣科,於是就失去了回台灣時,在機場被記者採訪與小姐獻花的榮耀。不過,回到庄內不久,就接到當年(民國48年)的市長-葉廷珪,派人送來題有「忠勇可風」的榮譽狀,讓其收藏至今,並為當年823的英勇事蹟津津樂道。

在櫥櫃邊發現一隻烏亮的竹扁擔,洪阿嬤說:「當年庄內沒自來水,做生意必須用扁擔挑著水桶,走到現在三分局(原來本淵寮的「吃水堀」)處,挑水回來使用。
不久,又見黃阿公興致沖沖地找來他當年替人辦桌送菜時,擔去給買家的木製「送菜盒仔」。阿公當場示範了當年用扁擔挑菜盒的情形<!--[if !supportAnnotations]-->[i4]<!--[endif]--> 扁擔兩端各吊放一個菜盒子,上三盤;下三盤,兩邊共十二盤<!--[if !supportAnnotations]-->[i5]<!--[endif]--> ,其中還有湯品唷!一手扶著扁擔,一手握著腳踏車把手,就出門了。據說,最遠還曾送到「海尾」和「十二佃」。而最厲害的是,他從來沒有失誤過喔!看來,當年路上的車輛一定不多,交通也一定沒有現在這麼混亂吧。
<!--[if !supportAnnotations]-->
<!--[endif]-->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