廟裡的泥塑彩繪壁畫
台灣寺廟彩繪的表現手法,大多是傳承自大陸閩粵的藝術形式,再經過長時間的轉化、蛻變、及彩繪藝師個人特色的凸顯,乃形成地域性風格。從壁畫所佔的面積比較大、題材多元、具有鮮名的社會教育功能、筆墨線條展現濃郁的文人畫畫風格,以及畫師展現的個人技巧來看,壁畫彩繪毫無疑問地在整體寺廟裝飾風格的建構中,具有特殊的意義。
泥塑彩繪
泥塑彩繪是指以灰泥塑型濟而在表面上漆的一種裝飾性手工藝品。通常畫在灰泥壁上或木板上,主要內容有忠孝節義、聖賢傳說、釋道說法、民間故事和詩詞祥瑞等。在早年教育未普及的社會中,寺廟壁畫擔負著忠孝節義的教化功能。一般而言,寺廟壁畫,色彩淡雅,場面恢宏;廟宇則講求色彩濃厚、構圖多變。
廟宇壁畫的內容,除了龍、鳳、花、鳥等象徵地位與吉祥的裝飾性圖騰外,就是典型的忠、孝、節、義…等,隱含教化功能的題材。
什麼是灰泥
「灰泥」係傳統建築中,專門用來連結磚或石頭在組合雕砌時所需用到的一種黏結物。它有幾種不同的配方,其中最考究的泥塑和剪黏所用的灰泥。傳統灰泥除了有一班灰泥都會使用的石灰(背殼灰)以外,還用煮熟的海菜和麻絲,另外還添加了糯米和紅糖等成分,帶其乾硬後色澤潔白,質地細緻,如用它來塑造泥偶,與陶土有異曲同工之妙,因此常會被誤認為是交趾陶的作品。
朝興宮內的「水泥壁畫」
朝興宮內的水泥壁畫,是廟宇歷史的象徵。在牆面上用水泥雕塑出微微浮凸出, 於現代人的眼裡,看到的或許只是幅LKK的畫面,再加上色彩而已。但有沒想過,這樣的工法,在目前一切講求快速的年代,它已不是現代人願意多費時間與金錢去完成的了,於是眼前的這一切,都將成為歷史裡的一部分。
朝興宮內的水泥壁畫保存完整。位於龍堵上的是提名「甘露寺」的水泥壁畫,而在虎堵上的則是「南清宮 」。兩幅畫面所傳達的都是具有發揚孝道、及關懷老人敬老尊賢的含意。
<!--[if !supportAnnotations]-->
<!--[endif]-->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