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寺廟建築
寺廟裝飾反映了建廟時的政治社會文化,與經濟條件。台灣寺廟的裝飾大部分都具有結構上的作用,同時具有象徵的意涵。觀賞寺廟的裝飾,有如翻開一本立體的古老書籍,承載著古代名訓、忠孝節義、或祈福納祥的期望,正因處處蘊藏典故,所以更增添建築上的裝飾內涵。
台灣的寺廟裝飾也許過於華麗繁複,但卻也相對反映出台灣早年的歷史文化背景。先民來台拓墾之初備極艱辛,就在墾荒略有成果之際,為感念由家鄉帶來的神明對於村莊的保佑,於是善男信女開始傾囊捐款,無非是希望自己所信奉之神明,能在精雕細琢金碧輝煌的廟宇環境中接受眾人膜拜之際,更能庇祐鄉民。
然因匠師秉持的美學標準與藝術創作者不同,所呈現出的藝術價值相對的就有落差。匠師們是依循著中國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觀點來建廟,如果您能仔細地前去比較每間廟宇建築裝飾所呈現的美學,便會發現,它基本上與傳統的刺繡、服裝、金石、雕刻、陶瓷、金銀首飾、書畫、剪紙…乃至家具等造型,居然是相通的。如果能從這樣的角度來切入理解,進而樂於去欣賞台灣各廟宇所呈現的建築裝飾,將不至落入嘲諷與批評的思維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