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

梁皇武帝略傳(史記)

 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監、字叔達,南蘭陵都里人,與齊同出,亦漢相蕭何廿四代孫、父順之為丹陽尹,母日張氏,生於宋孝武大明八年甲辰歲生,帝狀貌奇偉、目角龍顏、項有圓兌不映日、崇奉佛法為歷代皇帝之冠生平勤儉愛民、粗衣淡飯、曾三度捨身同泰寺,國內依洲鎮里秩列建寺庵無以計數,天監元年(歲次壬午年,西元五0二年)夏四月丙寅,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,在位四十八年,時年八十六年五月丙辰日,崩于淨居殿,辛已遷大行皇帝梓宮于太極前殿,冬十一月、進尊為武皇帝廟曰高祖,乙卯葬于脩陵。
        武帝的家族也篤信佛教,長子、即是昭明文選的選者太子蕭統,以及三子簡文帝、蕭綱西元五五0年│五五四年在位等,亦不亞於武帝精通佛教並有著述,特別是昭明太子的「解三諦義」,乃為有名之作。(載於南北朝史、中國佛教史、二十五史)。
  梁代五十五年間,為南朝佛教最盛階段,尤其是梁武帝(西元四六四年至西元五四九年)在位約四十八年之間(西元五0二年至西元五四九年),其信佛教之程度,乃為歷代帝王中所僅有絕無,武帝原為蕭子良的門人。
天監三年(歲次甲申年,西元五0四年)四月八日佛誕之期、率道俗兩萬餘人,於重雲殿,行捨道奉佛儀式。
  同十年(歲次辛卯,西元五一一年),發表「斷酒肉文」。
  又於同十六年(歲次丁酉年,西元五一七年)禁止以殺生作祭祀,並慶天下道觀,令道士還俗。
  同十八年(歲次己亥年,西元五一九年)四月八日,再從草堂寺之慧約受菩薩戒,當時皇太子以下受戒者達四萬八仟人,武帝建有愛敬、光宅、開善、同泰,幸行此等大寺,開大法會達十數回。
  大通二年(歲次戊申年,西元五二八年)三月,捨身同泰寺作三寶之奴僕,十群臣出錢一億萬為武帝贖而歸,如此捨身行助,嗣後又舉行了三次,故被稱呼為皇帝菩薩,得以出入宮廷,與皇共究佛法的家僧,有僧旻、法寵、法雲、慧超等,尚有寶誌、僧祐、寶唱、智藏、慧約等名僧也均為武帝知遇,其中寶誌,以神異知名,光宅寺的法雲、開善寺的智藏、莊嚴寺的僧旻,並稱梁之三大法師方為成實及涅槃之學匠而有高名。
  順便一提、法雲的「法華義疏」,即為日本聖德太子撰述法華義疏的籃本,僧祐著有「出三藏記集」、「弘明集」、「釋迦譜」等史書,其弟子寶唱,亦後其影響,著有「名僧傳」、「比丘尼傳」,慧皎便參考「名僧傳」而撰述「高僧傳」、「比丘尼傳」、及「高僧傳」兩書,與「出三藏記集」的僧傳、同為現存僧傳中最古而佔有極高評價的著作。

梁皇武帝的生平故事

    「梁皇武帝」出生於宋朝孝武大明八年間,名蕭衍。出世時即相貌不凡,隱約呈現出帝王的模樣。因自幼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,熟讀經書,年紀輕輕即學識淵博,展現多才多藝、文武全才,軍事才能更堪稱是南朝諸位帝王中的個中翹楚,並不輸給開國的另外三位皇帝。

武帝早年的生活

在南齊武帝永明年間,蕭衍因經常出入於竟陵王蕭子良的官邸 (當時的文化中心),而與沈約等人合稱「竟陵八友」。在這時期逐漸展露出他的文學才華,並發表許多有關詩詞的作品,在學術研究、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上更是突出。
登基當上皇帝後,雖然每天需要處理許多煩雜的事務,但他仍夜夜書卷不離手,依在燭光旁,研讀到半夜。也就是因為這種刻苦不倦的精神,才讓他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更深厚的基礎。

建朝歷程

在南齊末年的期間,因為東昏侯殘暴不講理,引起百姓的諸多不滿。於是各地將領陸續起兵造反,不過都被一一平息。其中平息動亂最有功勞的就屬蕭衍的哥哥-蕭懿,但最後卻還是被蠻橫陰險的東昏侯給毒殺,並改由蕭衍接任哥哥雍州刺史的職務。
蕭衍在職的期間,非常愛好樂府詩,因而恢復了自魏、晉以來就被停止的民歌搜集工作,他一方面派人搜集當地的民歌,另一方面,蕭衍亦在等候推翻暴虐東昏侯的最佳時機。待時機成熟,在蕭衍的號令下,發兵進攻首都健康城,並擁立南康王-蕭寶融在江陵為皇帝,被尊為齊和帝。而昏君東侯王,在戰亂中被大將軍王國珍所殺。之後,蕭衍接受了齊和帝的拱讓,而在天監元年(502年)時登基為皇帝。

登基貢獻

當上皇帝之後,蕭衍對樂府詩的感興趣程度依然不減當年,於是仍盡心地參與樂府詩的創作和編修。同時,他的昔日好友沈約、范雲等出身名門貴族的夥伴,亦在南朝期間當上了宰相,輔佐蕭衍推動了種種的改革,並將在南齊時期的許多問題與詬病一一改正。
梁朝受到梁皇武帝熱中文化的影響和提倡下,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蓬勃發展的階段。由《南史》作者李延壽的評價:「自江佐以來年逾二百,文物之盛,獨美於姿。」中,即可探出當時的社會豐足狀況。

四度出家的皇帝

梁皇武帝篤信佛教的程度,在歷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一位。其一生中,共到寺院出家過四次,因此結交了多位得以進出宮廷,共同研究佛法的高僧。
第一次出家,是在大通二年(528年)間,隻身前往「同泰寺」捨身做三寶(佛)的奴僕,三天後即返回朝廷,大赦天下,並改年號為「大通」。
第二次出家,到「同泰寺」舉行「四不無遮」大會時,脫下了皇帝的龍袍,換上僧侶的服裝,再度捨身出家。另於916開大法會,講解「涅槃經」,最後在25日時,由朝中所有大臣捐獻了一億錢,並向寺中三寶禱告,以祈求贖回皇帝,終於在27日,蕭衍(梁皇武帝)再度還俗,回到宮中。
第三次出家,這次宮中大臣動用了兩億錢才將其贖回。太清原年(547年)三月三日,蕭衍第四度前往「同泰寺」出家,至這回住了三十七天後,又由群臣出資一億錢給贖回。
因為其連續幾次的為佛法捨身出家,於是有了「菩薩皇帝」的稱號。

逝於侯景之亂

侯景原來是東魏的一位將領,由於他和東魏丞相-高澄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心結,終於讓他在太清元年(547年)正月時,佔據了「河南十三州」,並起兵叛變,改為歸順西魏王。但西魏王-宇文泰對於他的忠誠度不能信任,於是,侯景就改寫信給蕭衍,提出願意獻出「河南十三州」前來投奔梁朝。蕭衍立即接受了侯景的投奔意願,任命他為大將軍,並封為「河南王」。
不久之後,東魏攻打侯景,蕭衍於是派出朝中大將-蕭瑞明,前往支援侯景,結果卻仍抵擋不了敵人的攻擊而戰敗,蕭瑞明也因而被捉,成了敵營中的戰俘。這時,東魏丞相-高澄,假意的向梁武帝提出願意與之和解,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要挑起侯景對梁武帝的不信任,進而造成侯景心理上的矛盾。
朝中的大臣們雖已看出高澄的心思,但蕭衍卻不聽眾臣的勸告,仍持續與東魏使者往來頻繁,致使侯景心中日漸感到恐慌。最後,侯景為了能了解蕭衍內心的真正想法,就假藉東魏的名義,寫了封信給蕭衍,提出了願意用戰俘蕭淵明來換侯景的建議,沒料到,蕭衍居然表示同意接受此一交換條件,侯景得知後十分的氣憤,於是又再度興起了叛變的念頭。
公元五四九年三月時,侯景率兵長期圍攻於健康城外。致使住在健康城內的百姓因長期被圍困,糧食斷絕,而逐漸心浮氣躁,導致飢餓與疾病的情況一發不可收拾,橫躺的屍體在街道處處可見,而能登上城牆對抗敵人的士兵還不到四千人。身在外圍的南梁諸王,雖每人都有握有大批的兵力,卻彼此互相猜忌,各自按兵不動,為了自身的利益,沒有人願意率先前去支援。經過了十二天,侯景見時機已成熟,舉兵攻進健康城,並放縱士兵洗劫可憐的百姓。
健康城被攻陷後,侯景即以丞相的身份自居。侯景的士兵更肆無忌憚,隨身佩帶著武器,目中無人地進出梁皇的宮殿。有一回被蕭衍碰見了這,覺得很奇怪宮中怎能如此隨意進出,於是就問身邊的左右隨從,侍從支吾地稟告說:「他們都是侯丞相的衛兵。」蕭衍一聽,生氣的怒聲罵道:「稱什麼丞相,不就是區區的一個侯景罷了。」爾後,該句話傳到侯景的耳中,侯景自尊心大損,非常的生氣,於是開始派人監視蕭衍,並將原先每天須呈給蕭衍的糧食也給減少。
有一回,蕭衍因為口中又乾又苦,想要以甜食來解膩,卻遭拒絕。身為一國之尊卻受如此的屈辱,長期累積的憂憤情緒終於爆發,而病倒了。到了五月,蕭衍即被活活餓死在台城,享年八十六歲,被下葬在修陵(今江蘇丹陽市陵口)。
後來被感念他當年德政的後代尊為「武帝」,廟號為「高祖」。

<!--[if !supportAnnotations]-->
<!--[endif]-->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